在有關「教育」的概念中,「教養」指向一個人從小到大之成長過程的積累,而非知識的儲存或技術的習得。「教養」亦即整體生命的素質,對信仰者而言,乃藉由經年累月的學習與經歷,形成知、情、意及靈性各方面對人對神的認識而呈現的生命份量,這並沒有任何速成之路。
我們都了解,培養一位醫師需要在理論與實踐都有經年累月的學習,培育一位優秀工程師要經過漫長的在校裝備與職場歷練,養成一位音樂家則需精雕細琢的練習與名師指點;但我們卻往往認為,差遣宣教師簡單多了,只需有願意奉獻的心志,接受短期訓練,學些當地語言就可受派去宣教!
一個人的長大成熟需要完整的教育,藉由長期學習、受教而形成內在的涵養,這是一個人的成長歷程,有如培育植物需要耐心堅持。若是有志宣教者最不想做的就是「讀書」,或自認不適合讀書才要去宣教,而差遣者也覺得宣教可以速成的話,很可能造成一些短期就結束或未能完成的案例。
許多人聽過衛斯理名言「全世界是我的教區」,卻忽略他是牛津大學高材生出身;知道他具有恩賜推動英國的大復興,卻忘掉他是一位長期讀書研究學者。衛斯理寫作、編輯的出版品大約有400項,除了神學以外還涉及音樂、家庭、醫學、廢奴與政治;他不只講道邏輯清晰、表達流暢,也具有生花妙筆、擅長寫作,一般常見的七大冊《衛斯理全集》共有7488頁。他並非坐在書桌前讀書寫作,因經常每天講道三次,且騎馬巡迴各地,40年走過20萬哩路,唯有一邊騎馬一邊讀書。請問仰慕衛斯理宣教成就者,究竟想要如何效法他呢?難道只要具有宣教熱情就可動身去宣教嗎?
很多人聽過戴德生名言:「假設我有千磅金錢,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卻不多人知道,他並非只憑著一股熱情就去中國宣教,1854年首度前往中國之前,他已在醫院但任助手並學習醫學,另外又學習中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拉丁文。抵達中國後,他參與醫療宣教,也負責醫院工作,因此1860-1866年返回倫敦則更加努力學習,取得皇家外科學院會員以及助產士執照。而且,他的希臘文造詣,使他倫敦期間能夠參與翻譯寧波話新約聖經。那個世代的教會與宣教師,都盡其所能地裝備學習而後才前往宣教地。
對「宣教」的看法,其實就是對「傳道」的看法,尤其處於一個凡事都追求速成的現代社會,加強許多人認為只要有奉獻心志就可勝任傳道人的工作,儘管了解並沒有速成的醫師、工程師與音樂家,卻仍輕易地想要有速成的傳道人!
一個世代的傳道人、宣教師的整體生命素質,反映那個世代基督徒的價值觀;而且,整個世代的傳道人、宣教師又形塑了那個時代的教會體質。請問當今教會在培養上帝國人才方面下過多少工夫?願意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