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永恆的嚮往

文 /  #基督教研究智庫

若到瑞士東北方最大的城市聖加侖(St. Gallen)去,不得不去參觀當地著名的世界遺產,一個有著氣派非凡的巴洛克式教堂、圖書館與修道院三合一的建築 聖加侖修道院。聖加侖修道院始於612年愛爾蘭修士來到此地建造,後來發展成為本篤會重要的修院之一,所看到著名的圖書館也述說著它曾是中世紀歐洲的學術聖地。

看著這歐洲美麗的建築,思想著其偉大的歷史成就,不禁也令人思想,關於修道院那更早追尋信仰的修道精神淵源。

大約在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發佈米蘭諭令,正式宣布停止逼迫,善待基督教,羅馬帝國開始「基督教國教化」。大批人潮湧進教會,時勢所趨,教會普遍被捲入世俗化的洪流當中,殉道精神逐漸凋零,神職人員與會眾素質跟著日漸降低,道德感也日漸薄弱。然而,雖然處在這樣一個信仰崩解的時代危機裡,許多有志之士仍然力圖以忘我的修道精神,他們期許回歸早期教會為主犧牲的殉道精神,在黑暗中逐漸醞釀出一股嚮往永恆之光的靈性復興運動。

葡萄牙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The Monastery of Jerónimos) 圖片出處: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e_Monastery_of_Jer%C3%B3nimos,_Lisbon,_Portugal._jeny6.jpg

這股運動的動能開展,在東方以出走曠野的方式,嘗試用最嚴苛的生活條件苦待己身、離群索居,他們跳脫人群來追求孤獨,操練靜默來與上帝面對面。在西方則是展現既出世而又入世的修道方式,強調嚴謹紀律的團體生活、積極服務社會、救濟貧苦與展開跨文化宣教。

回顧這股修道運動,其精神可說是在於竭力追求完全,一方面嚮往永恆而追求純粹,另一方面也努力將基督信仰的價值信念實踐出來。

當我們觀看過往靈性追求的多少事時,是笑談還是莫忘初衷? 試問,永恆之光是否仍是我們心之所嚮?

(Visited 5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