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中的基督徒與教會

更多睿智雞精

信仰的內在化危機

靈性戰爭 vs. 靈界戰爭

缺席的指南針—沉默等於同意

教會究竟為誰而活?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醉

面對被世界馴化的挑戰

傳道人應當是活在戀愛中的人

速成的盲點與世俗化

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失落的環節

現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資訊傳播無遠弗屆,基督徒與教會都必須面對許多有關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

當今世代的節奏比起過去任何世代都更加急速,使得大家都處於一個被世界價值觀洪流推擠的狀態,人人都身不由己地被推著走,一旦略有猶豫—自以為停止不動,其實就是被時代潮流帶著走了。因此,根據基督教信仰來做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顯得特別重要。聖經裡有許多關於德行的教導如: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1.5-7)

從這段經文可見,信心需要加上德行,而德行則需要加上知識以及節制等:

    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的心→愛眾人的心

在這序列中,知識之後的各項全屬德行項目,唯有「知識」本身顯得很特別,因通常並不直接歸在德行項目中,「知」是從「信」轉成「德」之必經步驟,藉由「知」而得以辨識何者為貴重、合宜、善良、正當而有價值之「德」,因此基督徒非常需要重視在知性方面的學習。 

現代人面對愈來愈多有關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議題的衝擊,不少基督徒開始覺醒「不聞不問」並非教會應當走的路,而且驚訝地發現長久以來教會只關心個體罪惡而忽略群體罪惡,其實群體罪惡往往為禍更烈。於是「公共神學」逐漸成為當今教會的流行語,許多平素不關心社會議題的教會也開始針對現實議題提出主張與批判,甚至動員信徒投入社會行動。

處於發展公共神學潮流當中,若是教會缺乏基督教倫理學思考能力,一味訴求行動而信仰反思不足,很可能只是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畢竟教會本身也是由人組成的團體,也可能陷入軟弱與罪惡,需要經常做群體性神學反思。事實上當教會體制為惡時,並不亞於任何其他體制之惡,且因包藏在宗教語言中而不易辨識。有時那些看見教會體制問題者,甚至對問題提出批判者,往往也是從屬於問題體制而不自知。

況且,當教會興致勃勃地呼籲要改變社會時,難道社會就沒有在改變教會,教會若未能察覺自身如何受到社會影響,乃至世俗價值觀的衝擊,卻汲汲營營地投入社會行動,有如輕率地以小博大,試問究竟是教會改變社會或者社會改變教會的可能性比較大呢?

不論是就個體或群體而言,當基督徒面對倫理道德問題時,務必以信仰作為出發點而確認信仰價值思維,謹慎地進入真實生活的倫理道德判斷。假若基督徒討論倫理道德議題的層面,只停留在法律、道德層面而忽略信仰根源,甚至引用的根據不外是合乎人性、文明進步、時代潮流、科學觀點等,真不禁令人感慨,基督教信仰的意義是否僅僅存在於邊緣角落呢?我們所信的豈是那位「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的創造主上帝呢?(賽66.1)

(Visited 7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