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基督徒心中充滿感恩的節日,如林後8.9說:「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聖誕節」正是耶穌基督放下天上榮耀神子的富足身分,成為貧窮而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使貧窮的我們得以富足—成為上帝的兒女。
因此,「聖誕節」標誌著「聖子犧牲降卑的恩典」—聖誕節,而非只是「拿撒勒人耶穌出生的日子」—耶誕節。非常遺憾地,如今台灣社會仍普遍稱呼「耶誕節」,更可惜的是,也有一些教會似乎盲從地跟著稱呼「耶誕節」。
在小時候的記憶中,台灣教會與社會一直都稱呼12月25日為「聖誕節」,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突然被強制改成「耶誕節」,同時流傳一個說法,根據中國文化只有孔子可稱為「聖人」,耶穌不可使用這個稱號,因此耶穌誕辰必須稱為「耶誕節」,於是「耶誕節」的稱呼沿用至今。
從網上資料搜尋可知,大約從1980年代起,官方命令把「聖誕節」改稱「耶誕節」。「綜觀其原因,應該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聖人』應指『至聖先師』孔子才對;至於耶穌只是外國宗教的聖人,在中華民國慶祝生日時用『耶誕節』即可,這應該是全世界特有啊。」
相形之下,中國大陸絕大多數都稱呼「聖誕節」,連官方也不例外—不論正面或負面使用這稱呼,以去年聖誕節前為例,就正面使用而言,「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今(24)日卻發出聖誕賀信,祝賀天主教、基督教佳節快樂」;就負面使用而言,「中國廣西省融安縣教育局發出禁止過『平安夜』、『聖誕節』的公告。……禁止學校師生過西洋節日,通知內容寫到,平安夜、聖誕夜即將到來,在中國年輕人追捧下,讓商家有機會營造節日氣氛,引來慶祝商機,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嚴重衝擊。」縱使主張無神論意識形態的中國官方禁止過這節日,也稱為「聖誕節」!
再從聖誕節本身的意義來看,本人曾寫書介紹基督教,其中提到聖誕節:
聖誕節是在十二月廿五日,此日原與冬至節慶有關,羅馬人用來慶祝晝短夜長的終結,亦即太陽的復甦,是一個與太陽有關的節慶,這個節日逐漸被轉化成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第四世紀初基督徒開始用來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稱為「聖誕節」。
「聖誕節」是指「聖子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坊間經常稱為「耶誕節」,以為「耶穌誕辰」。然而外界不解,「聖誕節」並非指「聖人耶穌」的誕辰,耶穌基督必無意與孔子等人搶「聖人」頭銜,也不會有任何一位基督徒稱耶穌基督為「聖人」,對基督徒而言,耶穌基督是「聖子」(上帝的兒子),而不是「聖人」。
由於接近歲暮年終,聖子躺臥在馬利亞懷中的景象扣人心弦,聖誕節最能喚起人們思鄉之情,在西方世界聖誕節遂轉成全家團聚的節慶。針對這樣的發展趨勢,畢竟還是一個傳達「愛與接納」的節日,基督徒雖可理解接受,但若是進一步世俗化成為商業化節慶,我們當然不贊成。
各地開始流行商機鼎盛的「歡樂耶誕城」、「耶誕點燈活動」,出自聖尼可拉斯傳奇的「聖誕老人」,被當作鼓勵消費的廣告圖像,幾乎成為聖誕節主角—聖子耶穌基督,焦點被移轉到聖誕禮物、聖誕樹與燈飾、聖誕大餐、聖誕舞會等世俗狂歡節慶,這是對聖子犧牲降卑恩典的絕大諷刺!
今年聖誕節就讓我們從稱呼「聖誕節」開始—不見一人,只見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