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球對決」是棒球術語——投手用快速直球與打者對決,轉而指向在生活中直接了當、一決勝負的行動。馬偕具有這樣的特質,勇於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絕不迴避挑戰。
馬偕在南崁拜訪一位客家人的店鋪,原本主人非常和善有禮,「直到一位秀才在中間挑撥,然後主人就變得無禮以及冷淡。在得知那位秀才的居所之後,我們就前去拜訪他,10分鐘以內他就因為羞愧而無地自容。」既然有人挑撥離間,馬偕就登門拜訪,直接面對面溝通。
馬偕在基隆拜訪一間廟宇,有位老僧表現得憤怒、無理、自誇,馬偕當面挑戰他一起討論,使他啞口無言,不過他卻怒不可遏。隔天,馬偕與學生一起去拜訪那位老僧,一大群人跟著過去看熱鬧,卻大大失望了,「因為看見老僧沏茶和我坐下來聊天,他說將會來拜訪我。他在傍晚實踐諾言。我們向他表示的善意,他也感受到了。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只要你知道如何去『觸摸』(感動)它。」馬偕的直球對決並非總是一決勝負,也包括把真誠的愛心直接帶給對方,毫不遮掩、無所隱藏。
當馬偕正在預備海外宣教時,那時加拿大教會的宣教工作幾乎完全局限於國內,因此他前往拜訪教會募集款項。馬偕以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勸勉信徒時,有些教會很不友善,用難聽的話批評他是「一個激動的年輕人」,回報以無感和冷漠。唯有一位曾擔任宣教師的牧師對他說:「不要擔心,年輕人。人們會教訓你、忠告你、計較費用。但你只要把這些話放進你的口袋·你走你自己的路。事情會改變的,你會看到更光明的日子。」顯然地,馬偕聽進去了,把那些難聽的話收起來,直球對決,不走曲線,勇敢地走直線。
事實上,「直球對決」並不容易,因這絕非我們文化的特質,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要自知分寸而不逾矩,不說真話才是常態,重要的是禮貌周到,說出合乎身分的話,甚至寧可曲折委婉到不知所雲,也不願說出真正的想法。於是,「有禮」取代「有理」,「禮數」勝過「真實」。
另外,從策略思考的角度來看,有時「直球對決」被視為負面,因遇到難題應當另辟蹊徑,而非對著難題撞到頭破血流!這樣的看法雖然在有些場合是難以避免的,但若成為唯一的定律時,結果就是策略思考滿天飛了,老是想要繞道而行。當教會過度強調策略思考,可能迷失大方向、危及上帝國價值觀;當講道中引進過多吸引人的話題,可能失去重要的福音焦點;當同工之間一再地強調體制秩序,可能只剩下規矩而喪失真誠關懷;當人際關系一味地追求和諧,則可能再也見不到真相、聽不到真話了。
從耶穌的榜樣可以見到直球對決,他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5:37)大祭司問他說:「你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他回答說:「你說的是。」(太2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