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究竟道德不道德、教會究竟信仰不信仰?

更多睿智雞精

信仰的內在化危機

靈性戰爭 vs. 靈界戰爭

缺席的指南針—沉默等於同意

教會究竟為誰而活?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醉

面對被世界馴化的挑戰

傳道人應當是活在戀愛中的人

速成的盲點與世俗化

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失落的環節

長期以來,康德特別受到中國學者的重視,主要原因在於他是西方哲學家中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一位,他徹底追求純淨道德的用心非常少見。

十八世紀康德的思想起源於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基礎的西方文化,他深受基督教價值觀薰陶,體驗愈是經常對兩件事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驚讚和敬畏:「我頭上有滿天星空,我心裡有道德誡命。」

前者通過感官領受經驗,並藉由理性整合出豐富的知識,然而這些從自然世界而來的知識只具有有限、偶然的連結;後者則在內心展現開闊的道德世界,呈現人性的可貴而帶來無限、必然的連結。康德說:「道德法則向我啟示了一種不依賴於動物性,甚至不依賴於整個感官世界的生活。」然而,他哀嘆當時人們對這兩個世界的誤用,原本應當追求培養高尚道德卻沉迷於占星學,以致起始於知性探討感官所見壯麗景象而轉向狂熱與迷信。    

康德始終強烈主張,道德必須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千萬不可再添加其他成分。一般人教導小孩時,常說一定要聽從父母,不然的話就挨打,他認為這種教導並非道德,因小孩只學到為了害怕挨打而聽從父母;又如,教導小孩不可說謊,理由是只有誠實的人將來才能賺大錢,因沒有人想要與說謊的人做生意,他認為這種教育亦非道德,不過引發追求利益的動機。

由於康德對道德的期待非常純淨,他問說基督徒究竟道德不道德,如果做道德判斷時只擔心上帝的懲罰或者期待上帝的獎賞,這絕非道德。這令人聯想到一些教條式講道,把上帝模擬成一位無所不在、嚴厲無比的老師傅,身邊常備有一條鞭子準備打壞人,康德認為這樣的信仰教導必定摧毀道德的純淨性。

同理亦可自問,我們對信仰的期待是否也非常純淨?面對一般常見「擔心上帝懲罰」與「期待上帝獎賞」的心理,傳講前者的警惕或許愈來愈少見,而運用後者的吸引則愈來愈頻繁。今日教會是否為了追求增長而愈來愈多使用順應人心嚮往的手段?是否為了招來更多信徒而大量引入商場企業文化、行銷媒體操作?是否為了使聚會更加吸引人而節目化、表演化、藝人化?教會是否過度遷就人們的喜好而扭曲上帝國價值觀呢?

過度運用使人畏懼的手段並非教導信仰,反而引發擔心害怕而摧毀信仰;過度運用吸引人的手段亦非教導信仰,反而帶來動機不純而價值觀混亂。

康德問說基督徒究竟道德不道德,是否我們也問說教會究竟信仰不信仰呢?

(Visited 23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