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宣教150

2022年是「聖靈復興50」,也是「馬偕宣教150」—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這是一個信仰見證的重要歷史契機,若未好好把握瞬間即逝,請問我們中間究竟有多少人還可等待下一個50年呢?

教會(ekklesia)原意為招聚、聚集,亦即上帝招聚的人們聚集一起,主權在於施行招聚的上帝,被招聚的人們則回應上帝呼召而聚集。因此教會絕非指向地點建物或組織體制,乃是指向一群人—因神聖招聚而聚集的上帝子民。

教會的首要目標是在地上榮耀上帝,當教會要有教會應有的樣子,就必先全心全意藉由主日禮拜來榮耀上帝,然而當今教會是否仍全心專注重視主日禮拜,而非看重在禮拜天伴隨而來的各種行政會議、小組訓練、團契聚會、專題演講、交誼活動等?讓教會成為教會,就必先讓禮拜成為禮拜。

使徒行傳裡,「教會」首度出現在「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徒5.11)「懼怕」即是「敬畏」,「敬畏上帝」是教會的首要特徵,請問今日教會的主日禮拜是否還可經常令人感受到敬畏上帝的神聖氛圍? 

「教會」第二次出現在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徒8.1),第三次則出現在描述處於逼迫下的情況:「那時,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徒9.31)很明顯地,教會儘管遭受逼迫,卻在聖靈帶領下凡事敬畏主,四處宣揚福音建立教會。

馬偕回應上帝呼召來到台灣,他只有一個清楚的使命—傳揚福音、建造信仰,絕不容許任何事物使它模糊不清!來台第118天他寫著:「我的家現在變成了禮拜堂、診所及學校。」那一天,他破舊的住處成為了「教會」,宣教正如火如荼展開!

隔年2/9主日禮拜,馬偕記載說:「當詩歌的聲音盈滿整個房間以及前方的街道和周遭所有的地點時,五個人向前走,我向他們詢問幾個問題,而他們以宏亮堅定的語氣應答之後,我就立刻為他們施洗。」五位本地人成為信徒,而且成為傳福音的門徒。

2/16主日禮拜,台灣北部第一次本地人領受聖餐:「上個主日受洗的五位圍坐在聖餐桌旁,紀念祂捨命的救贖。林孽顫抖著跪下來,然後口中直說著他不配,不敢坐在那裡。他的行為引起很大的騷動。我告訴他進入房間,懇求上帝的指引,並回憶主的教導。」這樸實的記載,使人深深感受到當時教會籠罩在敬畏上帝的神聖氛圍,馬偕用生命實踐他領受的使命。

今日教會創意十足地推廣愈來愈多的活動,是否仍反映敬畏上帝的神聖氛圍呢?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不再那麼確定的話,究竟是為什麼呢?是否我們應當禱告祈求聖靈再度使教會發出對上帝的「敬畏」,經歷徹底轉身歸回的「悔改」,而以實際宣教行動回應上帝的「呼召」。

我們需要聖靈復興教會帶來徹底的悔改,我們也需要聖靈呼召教會投入從敬畏上帝出發的宣教!149年前曾經有過這樣的教會,49年前聖靈曾經造訪,難道我們還要再次說「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聖靈就來了」嗎?何不從現在就開始準備呢?

「聖靈復興50」&「馬偕宣教150」

但願主的教會被更新,上帝的名得榮耀!

(Visited 17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