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基督教研究智庫
從一本小說談起
《玫瑰的名字》小說封面
八〇年代由義大利語言學、符號學學者艾柯(Umberto Eco)創作的懸疑小說《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英譯The Name of the Rose),描述一樁14世紀發生在義大利一座本篤修道院裡的懸疑命案,整部小說以修道院裡的圖書館為主要場景。艾柯運用豐厚的學術背景,建構出一個充滿象徵符號與密碼的中世紀修道院;再加上運用現代人對中世紀神秘、陰沈、晦暗又原始的想像,《玫瑰的名字》小說一上市立即擄獲人心,叫座又叫賣。1988年由法國導演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著名蘇格蘭男星史恩康納萊(Sir Thomas Sean Connery )主演。小說暢銷加上好萊屋電影推波助瀾,艾柯與他的玫瑰,為一代人刻劃了對中世紀世界的時代印象。
聖加爾計畫
聖加爾計畫建築草
根據學者研究,艾柯筆下的修道院想法,非常有可能來自於一份從九世紀開始就收藏在瑞士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裡的建築草圖「聖加爾計畫」(The Plan of St. Gall)。事實上,這份建築草圖從被未實現,只因收藏在著名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裡而得名。
這份計畫呈現一個理想中自給自足的修道院樣貌,包括教堂,圖書館、修道院、宿舍、客房、菜園、穀倉、雞舍、牛棚、馬厩、廚房、磨坊、釀酒廠、工坊、醫院、病房、墓園……等等涵蓋各種功能的房舍建築。這份建築草圖的時代背景,是本篤會於神聖羅馬帝國查理曼大帝時期所推動的修道院改革運動,期待建立一機能完善的修道院,用以對抗隨英格蘭和愛爾蘭宣教士而進入歐陸的凱爾特生活風俗。
圖書館成為焦點
本篤會的修道院改革運動,不只重整了修院生活的紀律,同時也因為重視「誦讀聖經」的靈修路徑,把保存聖經的圖書館帶到了修道院核心地位,因而開創了中世紀以圖書館為重心的修道院歷史。圖書館在修道院裡的發展,可回溯至五世紀的北非和南歐。當時蠻族入侵,社會動盪,人心渴望出路尋找寄託,出現了許多新興的修道院。身處這股修道運動之中,在北非希波擔任主教的奧古斯丁把「讀聖經」視為是生命邁向完全與圓滿的途徑,甚至為修道院任命一個圖書館員,專職負責「讀聖經」這個重要的服事。
而從六世紀起,修道院開始成為書寫、手稿製作、存放書籍及使用書籍的主要中心。及至羅馬帝國分裂,教皇制度擔負起保存古希臘羅馬及基督教文化遺產的任務,教皇大貴格利受到修道院的支持,推動基督教經卷和當代翻譯的研究。此時本篤會興起,把「誦讀聖經」放入日常早晚的禱告靈修裡。因此,保存聖經的圖書館通常緊鄰著教堂,方便隨手取得進行禮儀、聖職、宣讀時需要用的經卷書籍,用來抄寫聖經的書寫廳(scriptorium)通常也在隔壁。而隨著本篤會的迅速發展,一個典型的中世紀修道院圖像於是誕生,其中的焦點正是圖書館。
奧地利梅爾克本篤會修道院圖書館
知識源於信仰
圖書館起源於保存和宣讀聖經,暗喻著知識源自於信仰。然而進到艾柯小說《玫瑰的名字》裡面的修道院圖書館,卻如同進入知識的迷宮,小說的情節更暗喻了無止境、無限制地求知可能是致命的。的確,沒有被改變的人性,站上知識的頂峰,就如同掌握了兇器一樣危險。沒有知識的信仰容易走向剛愎迷信,而沒有信仰的知識卻是通往驕傲的「康莊大道」。信仰與知識需要藉由思想工作相互結合,才能來健康而整全的發展。